藝文小散步vs文創大拜拜

很幸運地,微風細雨的週日,和爸媽中午飲茶完,享受了藝文氣息的散步。

沿著敦化南路往北走,先是巧遇在「索卡藝術中心」擔任經理的Nico,本來外出買飯的她,熱心折回帶我們參觀了美麗的藝廊,也看到今天最後一日展出的「大開眼界5——日本當代藝術展」。

透過專業人士的導覽,連平常對美術活動少接觸的爸媽,都看得興致勃勃。

我自己最喜歡四幅壓克力畫「大人的甜點們」系列(可從上述網頁下方找到)。而且一看到這系列,我忽然想到兩個台北娛樂界的五年級大戶收藏家蔡康永、姚謙,應該對這類風格會有興趣,一問果然這兩人與該畫廊都熟。

唉,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畫,可不是我能夠參與購置收藏的。

從小巨蛋過馬路回程走敦化南路西側,到了市民大道口富邦大樓前廣場,是台北奔牛節的展場之一,隱約知道這個展覽,但今天才首次靠近觀賞。剛好在現場的主辦單位funcapital總經理陳秉鴻認出我,上前致意導覽,看了活動DM,我才瞭解這是一個大型的國際文化活動,配合農曆牛年,台北是全球第65個舉辦的城市。

從公家機構撥款到企業贊助,總經理說整體活動還是虧。可我樂見有公司願意耕耘「文創產業」,帶給台北市短暫的高品質公共藝術洗禮。

儘管我立刻注意到網站新聞說,在信義計畫區香堤大道的牛藝術品,已出現多處毀損。

當展期到3/31結束,煙火放完,有才華的國內藝術家,是否還有足夠常態的發展溫床?我偷偷問了一下作品委製的預算,其實也不算高,可見,國內很多大型公共藝術做不好,問題不在民間沒人才,而在招標採購制度出問題。

馬英九想當文化總統,說實話聽聽就好,前朝元首不也開辦過「總統府音樂會」,總統府有變得更高尚嗎?有「風行草偃」、「上行下效」的藝術薰陶成效?

當黃國倫跟我說他前陣子受邀進總統府,參加第一場「文化創意產業圓桌論壇」,問我對流行音樂界有什麼可跟政府建言的?我一時語塞。

上網查新聞說:

「初步規劃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數位內容、時尚設計、創意生活與流行音樂等各大類,舉辦16場籌備會議,就文創產業的發展空間進行研討,會中也將請政府相關部門派員參加,再由籌備會議中推出3至5位代表參加未來在總統府所召開的5場論壇,廣泛聽取大家意見。」

不想立刻唱衰這種大拜拜,但依過往有限的與政府打交道的經驗,我只能說:祝大家幸福。產業或個人還是靠自己比較直接。

民間能跟政府要什麼?多年來鼓吹最力的不外是:

  • 稅制鼓勵(一個同時想出調降遺產稅和開徵奢華稅的頭腦分裂政府,現在又這麼窮,還期待它怎麼樣?就一項買書、買票抵稅?)
  • 實質補助(表演藝術團隊年年扶植,拿的人永遠嫌少;新聞局開辦補助獨立樂團發片,談不上「產業化」,只微幅增加全年二十張出版量;國片輔導金和策略性投資條件一變再變,產官學都在做「下一個海角七號」大夢?)
  • 硬體建設(屢屢流標的大型表演廳與流行音樂中心VS從中央到地方很多有錢興建沒錢維運的展覽、表演、體育場館?)

我留心人文、歷史、藝術、哲學,但總覺得不斷期許藍綠兩邊政治型態都過分僵固的政府,有能力成為「文化導向政府」,是緣木求魚。誰上台都沒有靈丹妙藥。

連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我們都沒法善導社會「富而好禮」,現在要跟政府挖錢、跟企業挖錢、要家庭與個人掏錢,做「百年大計」,難啊。

最妙的是:文化不是由人類社群的歷史、地理和心智,日積月累形成的嗎?檳榔西施、KTV、麻將、酬神廟會、選秀節目、同性戀、花藝、公仔、茶道、小籠包……哪一個不算是「文化」、不能「產業」?只是這些都不會算作產官學鼓勵、期許的2009「文化創意產業」或2008「兩兆雙星」國家計畫(還記得嗎?)的範疇罷了。

再談腳踏車,現在生產捷安特的「巨大實業」賺翻了(比電影「練習曲」利潤高多了),它當然是製造業,但你要不要算他引發的生活形態微型革命是種「文化創意」?我算!因為騎單車這個行為,影響所及的視覺、聽覺、嗅覺等相關場域,都有機會蒙受利益並滋生商機,這算不算廣泛的文創產業?我還是算!但很抱歉,在官樣文章中,不算。不知道會計帳上怎麼算,心態和眼界上也不想算。

我只能說,民間充滿了金頭腦和好心腸,但承辦技術官僚閉上眼睛只會找某些約定俗成的大老、山頭和產業代表開會「共商國是」。名單是很漂亮、很安全,但連「會議型態」都創意不起來的一個穿西裝打領帶排排坐的官式活動,要怎麼讓人相信會有「火光四射」的華山論劍的成果?

而創意,在行銷企管暢銷書作者Seth Godin心中,不應該是一頭奔騰、眩目、甚至帶點危險性、撼動性的「紫牛」(Purple Cow)嗎?

跨國舉辦的「奔牛節」(Cow Parade),本身就是一頭生猛「紫牛」的良好案例。

別忘了美學第一個要處理的議題就是:「形式」與「內容」。不管你信奉「內容決定形式」或「形式決定內容」,你總得有個想法和說法嘛,而不是蕭規曹隨、裝模作樣,許多科層組織官僚體系下的醬缸思維,動不動就來個研討會、論壇,不知道該跟誰交代一樣,非要編預算做這種活動,最後總結報告束諸高閣,騙自己也騙大家:「我做過了。」

前不久,也有某大老和我提到他的好友剛進了總統府與馬總統開會,我聽出話中的一些些「榮寵」,但我這討厭小輩,只淡淡跟他說:「那位專家在報上的專欄,總統不花錢就可以看到,進去總統府,講的話會不一樣嗎?」

真「禮賢下士」,其實不拘形式,只要上位者真誠、兼聽、領悟、立刻去做!就會感動真正的人才,姜太公也才會從江邊立刻站起,諸葛亮結束他的春日高臥。

不能學孟子「說大人先藐之」,而卻「見獵心喜」,那麼此人也絕不是姜太公與諸葛亮之輩。

我們怎麼會沒有蓬勃的台灣「文化活動」,只是很多文化活動不直接等於現在社會經濟學家想像的「文化創意產業」罷了。沒認清這個前提,沒認清國民性、沒認清台灣當代主體文化,搬弄學術名詞的結果,整個社會不妨拭目以待。

在〈藝文小散步vs文創大拜拜〉中有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