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9年4月首訪中國大陸那次,去過圓明園。
印象裡,停留時間非常短暫,陪同人說這裡都荒廢了,沒什麼好看。
查考資料,圓明園遺址公園於1988年6月售票開放。不知那年為何我們似乎只有在一兩處拍照,匆匆離去。
當然當時整修開放的規模肯定較今日小很多。
2012年4月,相隔23年,入園即發現這裡很是陌生,而且一路新鮮。
遺址公園整理的非常好,古趣橫生,新修處基本上也算融入。
園中全盛期近千座木造宮殿樓閣建築,在1860年10月早付之一炬,反而當初在圓明三園屬於後發建築群的東北角邊緣這片西洋園林區,因為全屬石材,反成了今日觀光重點。
人生不也有類似的錯置,你以為的功業和結晶,未必是最後倖存的部分。反之,亦可能有別人肯定你的部分,卻是你一生不那麼在意的。
我很喜歡頤和園保存至今的秀美,本來對圓明園不抱期待。沒想到遺址公園讓我看到適合觀光需求的新,也能從容體會本屬於歷史心靈才能自行激盪的舊。
即便來到西洋樓區,那些殘垣,在北京晴朗的春日陽光下顯得光耀潔白,我竟然不感覺幾百年就這麼過去。
這跟當時在土耳其看神殿遺址的經驗截然不同。
圓明園的石頭,竟如此歷久彌新,渾然沒有衰敗感。
遊人快快樂樂地行走,戰爭已遠,恥辱已淡,自然生命又在這園中找到出口,而人文的記憶也慢慢尋到適合這時代相應的位置。
圓明園適不適合重建?在中國學界和民間始終有兩派拉鋸。但遺址公園其實從80年代就陸續整修重建,只是在今後的歲月,看要擴大多少面積、以及選擇哪些建築重建罷了。
個人認為西洋樓區不需重建,殘存傾圮的石塊是動人寫實的美;不妨考慮挑選幾棟木造宮殿重建,畢竟,當年全世界矚目的焦點仍在於據稱多達百景的中式建築,而這部分的華麗輝煌在現在的園中幾乎無法想像。
現在的圓明園,是給人疏闊清幽的美。
這座名園,確定我還會再訪。
「人生不也有類似的錯置,你以為的功業和結晶,未必是最後倖存的部分。反之,亦可能有別人肯定你的部分,卻是你一生不那麼在意的。」
每次看老師的遊記文章
總有吸引人的很多點
每到一處不是匆匆地走過
不只是看在眼裡
而是用心把它讀出來了
体味自愧不如,自己还是浅薄啊
有機會要造訪北京
探看這座在夢境裡曾出現的園子…
柳絮舊石
古意盎然
去年5月7日下午,我首次造访了圆明园。因此也弥补了2003年去京时没去的遗撼。对它的印象和在其中拍的景都和您这次的相仿。当时对圆明园公园的第一印象就是清幽宽大,特别是与上午刚去的颐和园内人流如织的状况比。而自已在大水法以及整个西洋楼里所留下的影,竟特意收起了拍照时习惯性的笑容。自觉在这里拍照表情应该严肃才对。但过后看照片,发现过于严肃了,想想其实大可不必。
圆明园中这些横亘的残迹,让人感到的是另一种永恒的美。
我没记错了话,您去年那次造访北京的时间是5月10号。
圆明园中当年有多达百处的中式建筑?今天读本文,我才知道。那真的应该重修起来。看来历史在此方面的痕迹现在真的难寻丝毫了。
圆明园没去过,要找机会去看看!
另,我反对圆明园重建。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是失去了。
残缺也是一种美。
园中过去的那些中式建筑如要新建,感觉应该有点到为止的特色:不必大兴土木修新的成片假宫殿,而只将当年最具特色的一个建筑缩影在原址地上来个仿制性来的小修建。此举并非将圆明园整个推翻重建,只是局部的改善。意图只为让后人知晓当时在此曾有过一大片的中式建筑。
现在的圆明园算的确算是又幽美、又有历史感的一处好景致。
「沒想到遺址公園讓我看到適合觀光需求的新,
也能從容體會本屬於歷史心靈才能自行激盪的舊。」
時光似乎離我們這麼近又那麼遠,
好喜歡這篇遊記,您寫得真好,
下一次,北京,圓明園,必去。
我在北京读书四年竟然都没有去过圆明园,实在惭愧,拜读老师文章,以后再踏入北京必到圆明园一去。
一直都挺想去圆明园看看的,历史赋予它的意义是发人深思的~真羡慕老师能到处走走看看,这样才是人生啊~
此刻按圖索驥圓明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