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草莓時代「時代建構中:期末過程展」

時代建構中:期末過程展》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第五屆畢業製作的中繼展,辦在我常經過的人行道上學校老舊房舍改裝的兩層樓小屋。

因為沒帶相機,又想為這短短的展留下些印記,給同學們一點鼓勵,回到家拿相機又去一趟,先後被邱同學、莊同學熱心解說。

全班四十多人分成數組,現場有一大冊分組企劃書,有的自力改造這棟荒煙漫草的小屋,有的去尋訪口述故事,有的種菜,有的演戲,有的服裝秀,有的要去環島,有的要辦獨立書店,有的編刊物。

當然文創系不可能教到每個領域的專業,同學得找資源、管道、人力、諮詢、甚至贊助。

跟尋常文藝活動不同,我注意到文創系講求策略規劃。身為尋幽的過路人,沒精力與義務好為人師,詳看他們的計畫目的與學習效果。但從現場的多元發展看來,指導老師給了他們很大發揮空間,同學也努力而開心。

把門板塗上黑板漆,其中一組負責不定期更換黑板詩。我喜歡這首小吐槽詩,但有六十多歲的教育系老師來指責他們不該寫「他媽的」;當我要離去時,一個路過騎腳踏車的中年媽媽也跟接待同學說:「你們寫這三個字,我怎麼帶小孩子來看你們展覽?」

我跟同學說:「這還好吧!你們想換詩的時候再換。」如果詩人連寫這三個字的權利都沒了,我也不知道那大概屬於公教人員媽媽的下一代,要如何迎接「精神上的後草莓」時代?

我討厭這種意圖管制的潔癖(前陣子那些反同、恐同社團的口號與臉孔,一下浮現…)。這還是台北大安區、文教區為期九天的一個小展覽。

他媽的。如果那媽媽要帶小小孩來,小小孩的視線根本不容易注意黑板詩的最上面三個字;如果是已經可以自己來的國中生、高中生,你以為他們會被三個字嚇死或者無法辨認這是詩的一部份還是「公然侮辱」嗎?

(說暴烈,這首詩的後半段意涵才暴烈,但腦袋糨糊的人只看到「不文雅的髒話」就倒彈,真的是徹底形式主義被符號玩死沒藥救。…唉,我幹嘛比學生還激動啊是不是是不是?!)

拿了贈閱的「磚刊」試刊號,本期主題「革命精神」,文字、美編、裝幀都還清爽。從內容感覺到國北教大放手給學生實驗經營的「臥龍二九」空間,愈發壯大了。

這不是展覽內容,是原貌呈現未改裝的老屋其他部分。

二樓這較大的展間是我最喜歡的一區,格調很好。牆上貼的「魯蛇祭」系列活動海報,光看幾行文字的批判與自嘲性格,已令人好奇。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張。因為這牆上小小一角的色調,不是每個參觀者都會注意的。

一樓入口這區,1/8下午就要變身「陸連島」獨立書店。據說等這屆畢業後,可能交給學弟妹接棒。

儘管不管這老屋活化或者各組的期末計畫,看得出還有很多未完成,但能夠這樣一步步地學習、探索、實踐、接受評鑑,總是讓人看到當代年輕學子的一份幸運(三十年前唸大學哪有這樣的社會環境呢)。

不管這些習作是否撐得起所謂對文創業的思考(那是老師們該傷腦筋的),但這個下午確實讓我覺得:後草莓們,真的還是潛力無窮。

別在意是否被叫做草莓了,不管哪個世代,都有自定義的天資與權力。

在〈後草莓時代「時代建構中:期末過程展」〉中有 0 則留言

  1. 舊屋裡承載著未來夢
    黑板詩,初生牛犢的桀驁一覽無余
    得到您的關注鼓勵而且二度蒞臨
    對年青學子來說真的是種幸運
    青年,讓創意飛吧

  2. 这里面最先让我感兴趣的是,因此看到现在台湾课堂教学里的真实写照。第二感趣的是,那首黑板詩的后半点段内容具有如此的“愤青”感,是否仅仅是学生刻意为之的作品,还是确实是他们当下内心的真实感受?若原因为后者,那他们究竟为何事如此“愤”呢?还有一点,后面的这些您在各处陋室里的随手拍又让我想到了和前年我们这里举办的双年展作品好相似。我看后虽不太明白其中之意,但这些作品定有如您这样的知音为他们鼓气,想来这也是莘莘学子用心创作的最大欣慰。

  3. 我是磚刊的成員之一,文創系大二的學生,後草莓時代展現正開展中,歡迎來玩!(後草莓時代展4/26~5/11@臥龍二九與P.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