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融讀三國4:不得其門

許攸在《三國志》被形容為:「許攸貪財,紹不能足。」

人臣之貪,有時是主子自己一把尺的問題。

主子過得去,小貪固無妨,大貪也無礙。乾隆之於和珅,不就是好例子?

陳焯《歸雲室見聞雜記》記載,64歲的乾隆帝在車途中看上28歲的乾清門侍衛和珅,覺得他對答如流記憶力驚人。

大陸學者張宏傑(杰)形容「那心情,恰似王熙鳳之初見小紅。人到老年往往更加欣賞年輕人的幹練和活力。」

說幹練與活力是檯面上可講的理由,私心裡的話是「能以帝心為我心」的人就是好臣。一如鄧小平「黑貓白貓論」。

「紹不能足」說的好像是袁紹的家業還不夠許攸貪。但若拿這當成他臨陣脫逃、叛袁投曹的理由,就太表面了。

劉備邀他出走時,他要盡忠袁紹,因為袁紹公司大,劉備只是拉他創業,前途未卜。這除了恩義,包括算計。

關渡之戰,袁紹不聽許攸之計進攻,又傳出許攸兒子在後方貪污被舉報,在這種迫近的個人危機中,也許才讓許攸決定冒著家人被追殺之險,夜奔敵營主動投曹,不肯坐以待斃——這時面對袁紹已無關恩義,純粹權衡。

曹操謀士郭嘉曾言:「智者審於量主。」才智之士當然要找個好東家去效命。許攸臨陣投曹於大節有虧,但不能說他沒有精準判斷「誰是更厲害的老闆」的能力。

可惜的是,他立功後卻不懂曹操非袁紹,儘管與曹為舊友同輩,也為滅袁立大功,但畢竟身背「賣主求榮」惡名,以傳統讀書人立場,還敢不韜光養晦?

還敢對新主子大小聲,「阿瞞、阿瞞」地亂叫,甚至以為曹營「非我不可」?

後人讀史,很多真偽難辨,許攸是否對著城門發出驕狂不敬之語:「這家人沒有我,進不得此門。」是真如此白目,或被小題大作甚至刻意羅織入罪,已不可知。

但若真說出類似的話,也真足以在奸雄手下倒大楣了。

不是曹操「不得其門」,怕是許攸在名利場上「雖貪無智」,終究「不得其門而入」了。

在〈陳樂融讀三國4:不得其門〉中有 0 則留言

  1. 許攸的命运,其实,是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有一定聪明才智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所谓的贪、不智、狂妄等等,很可能都不过是人言可畏、众口铄金、积非成是、积毁销骨的结果。给他带来杀身之祸的,是他超群出众的智力。不同意吗?看看那个对许攸说出“许攸贪而不智”的荀彧,他不但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而且还特别会做人,身后留下许多众口交赞的好名声。可是,据史载,荀彧一样是不得好死,结局跟许攸也是大同小异。这就是读书人的命!诸葛亮似乎能突围而出、有善终了,可那是因为他找到了明主!看,命运,到底是掌握在谁手里呢?

  2. 傑:
    豪傑、傑出、人傑。
    《淮南子》曰:知過萬人者謂之英,過千人者謂之俊,過百人者謂之豪,過十人者謂之傑。
    杰:
    是「傑」的簡體字、俗字,通常台灣只用來當名字使用,很少以它代替「傑」

  3. 看了lily 的解答,我感觉更深奥了:乐融哥从虫变成蝴蝶了,当事人能给个解释吗?
    莫非这原本就只是乐融哥随口的一句话,是我想复杂了,其实其中并无什么深刻意义呢?

  4. 我猜想他是在形容他自己的名字吧~
    陳 ->有個東字
    樂 ->有個木字
    融 ->有個虫字
    順理成章的演變成 “東邊樹上的一條蟲” 囉~:)
    如果有誤~還請當事人指正啊^_^

  5. 佳玲妙解,我想一定是這個意思,我怎麼沒想到啊。多謝啦。
    那么我們樂融融就是樹上的蟲蟲。樂融哥忒幽默了。

  6. 看到佳玲的奇妙之解,虽然现在明确知道果然是乐融哥的随口一说之语,但还是为佳玲的这番解释而叫好。
    原本简简单单的事情,竟弄出了如此积极的众人讨论,太有意思了。哈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