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喪禮沒面子?

韓劇《我的大叔》三兄弟的大哥落魄歸落魄,但對母親的喪禮念念不忘。

一次在小弟請吃鮪魚大餐時,又感嘆如果老母這時走掉,喪禮會沒有多少人來,排場不好看,拜託二弟不管在公司環境多卑劣也要撐著,別讓老媽喪禮沒面子。

他的恐慌讓我驚訝。尤其劇中來了段諧趣的喪禮想像畫面,我才發現韓國人是玩真的。

但是,人為何這麼看重喪禮有沒有被花籃淹沒、有沒有有頭臉的人弔唁,甚至以此做為是否盡孝的自我期許?

人不知,死了就死了,是活的人才要排場、面子?就算長輩喪禮有人送過花,鞠過躬,你一旦失勢或退休,曾有的面子也還是會變成明日黃花。

一個小而溫馨的告別,比起工作上認識的一堆人形式上不得不參加、卻根本不為死者或家屬難過,哪個比較好?

我懂很多人想身處高位時為兒女辦婚事,因為送禮的人肯定多,排場風光。但那至少是兩代人都賺到面子加裡子。喪禮,只有一代人賺到,而且,在我看來這效益還脆弱無比。

東方人多屬集體主義陣營,韓國人尤重輩分、年紀,家庭(光看電視劇就覺得敬語規矩多多),我看過不少剖析韓民族的書,但畢竟21世紀了,人能不能超越一點點集體意識的藩籬?

寫《新韓國人:從稻田躍進矽谷的現代奇蹟創造者》的麥可布林(Michael Breen)說「這種團體導向是西方人覺得韓國是異國的起點,在我看來,也是他們不快樂牢籠的鑰匙」:

如果把對別人觀點極端敏感想像成地基,那麼建蓋韓國人思考模式的一樓就是階級感。在現代民主化的南韓,他們知道理論上人人平等,但實際上,他們用工作來定義和評估自己的價值,他們認為階級越高,別人就越尊重他們。

活著在公司、職場打拼不能超越,人死了,家屬還不能超越。

喪禮的排場真的與子女孝不孝沒多大關係,也和死去的人活得成不成功沒關係。如果永遠要把這些東西纏夾不清絞在一起,就繼續自尋煩惱——這遊戲,我不跟。

很高興聽到越來越多身邊人將來想樹葬、花葬、海葬、簡單輕鬆葬。對自己的物質殘骸若能看開些,也許也會較不在意多少人或哪些人來出席自己喪禮吧?

火燒後都要「化作春泥還護花」了,誰還管是否有滿滿的花圈、花籃?

在〈別讓喪禮沒面子?〉中有 5 則留言

  1. 一个很要好的日本朋友去年12月80几岁的父母在10天内相继去世,他花了1000万日币办了丧事,置办墓地的墓石跟放在家里的佛坛,及请和尚做法事等。之前几年父母要求买墓地,他已经花了800万日币了。他说他也很想让父母树葬,把钱省下来给活着的人用,但为了不被父母跟亲戚朋友们说他不孝,只能花光好不容易存下的绩蓄。看着日本觉得台湾很进步….

  2. 之前爺爺過世 桌上擺的都不是他愛吃的
    搞不懂喪禮的用意到底是為了誰
    最後加上 兄弟們在喪禮結束馬上吵架的戲碼
    讓我對死的感覺已經麻痺

  3. 其實台灣應該蠻多人在乎的吧?
    像是我之前的公司如果主管級家人過世,老闆規定所有員工都要包白包。
    加上親自參加公祭(要做面子給他)。
    我主管也說同事婚禮可以不去,但喪事一定要去.

留言功能已關閉。